go to top
:::

  【記者會】#Metoo週年 婦團重申持續守護反擊精神

分享:

分享到Facebook(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Line(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博(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微信(另開新視窗) 分享到twitter(另開新視窗)  

全國婦團高峰論壇暨台灣#MeToo週年記者會

2024/5/23新聞稿

台灣去年五月底#MeToo浪潮爆發,從政治界、影劇、藝文、學術到社運界,當然還有更多在大小企業內工作的受騷擾者一棒接一棒站出來,讓社會大眾看見利用權勢和機會性騷性侵的嚴重性。婦女團體也看見站出來的控訴者面臨被告風險,在七月初就結合律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的40多位律師,成立了公益律師後援團,做被害人後盾,迄今共協助12位個案的法律訴訟,其中3件已獲得不起訴、4件撤案、5件還在審理中。她重申在政府對被騷擾者的法律訴

訟支援充分到位以前,這個後援團會繼續協助被告的控訴者。不論是體制內申訴,或是以#MeToo的方式反擊,婦團都願意陪伴與守護。性別暴力不會一夕間消失,但希望藉由性別情感教育和社會大眾意識的喚起,讓這類案件愈來愈少、不再造成傷害。

 

立委范雲早在#MeToo浪潮前就針對陳雪生的性騷擾提告並且獲得勝訴,她的辦公室也在

#MeToo浪潮爆發後,收到數十件陳情案,有許多都是因為申訴處理不當遭到二度傷害。除了一一協助個案取得平反和正義,她也在去年積極結合婦團意見,協助性平三法的修法通過。而為了不讓國會成為性騷防治的最大漏洞,她也提案修改《立法委員行為法》,將禁止性騷與性別歧視條款納入,違反立委送紀律委員會調查懲處。針對日前立法院發生立委「鋪倒」事件,范雲重申被肢體碰撞的當事人如果不舒服,行為人都應該道歉。如果未來立院本身有申訴防治機制,這個事件更可以直接由機制調查處理。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王玥好強調社會態度和系統的回應是回應受害者創傷最重要的關鍵。自2023年5月台灣#MeToo爆發後,至同年12月共服務相關求助諮詢913案,服務量是去年的2至3倍。求助需求包含法律諮詢(47%)、心理諮商(27%)、社工陪伴(14%)等,後續開案服務171人。此波向勵馨求助的受害者,普遍在過往求助歷程中屢屢受挫,除了因為性騷擾帶來的「性創傷」之外,又因身邊重要他人無法提供正向支持、甚至反而「檢討受害者」而造成「關係創傷」,即使選擇向報警或公司等正規系統求助,也難以得到協助,只換來更嚴重的「系統性傷害」。她強調,社會的態度和系統的回應,會決定創傷最終的結果。若社會和系統能給予正向的支持,受害者創傷就有趨緩的可能。因此婦女團體會繼續扮演受害人堅強後盾。

 

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吳惠玲律師則從法律實務觀察指出,#Me Too事件浪潮的發展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的被害人所面對的各種艱難處境,進而促使司法及準司法日後在認定事實運用證據法則上,對於被害人有較友善心證形成的機會,這應該是#Me Too運動的最大收穫。因為過去許多司法判決及準司法行政調查報告,使用過於嚴苛的證據法則去檢討被害人,造成許多被害人因此不敢也不願意站出來控訴加害人,使得加害人日後更加肆無忌憚地持續侵害其他更多被害人。但儘管有上述的收穫,但是在司法及準司法的實務上,仍然看見體制運作上存在許多對性侵害、性騷擾及性霸凌被害人不平等對待的問題,仍有待婦團戮力倡議政府積極盡速改善。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也針對修法後的改變,呼籲社會跟上。她指出,METOO事件後,發現更多人願意出來求助且對於申訴更為積極,也看見雇主願意重視性騷擾案件,事件發生後願意以保護被害人立即採取有效措施。三法通過後,對於適用對象、申訴、服務資源修改不少,許多企業、民眾、場所主人仍然相當不清楚,需要更多教育與宣傳。婦援會最近服務經驗發現,被害人非常擔心一旦進入刑事或民事訴訟後,會被性騷擾加害人得知其居住地點持續騷擾,不敢提告或出庭,期待司法單位對於被害人地址等個資要落實保密和禁止閱卷,以及比照性侵害案件分開開庭。另外,此次修法,有將性騷擾加害人輔導治療納入性侵害犯罪防治法,希望更多民眾知道此條文,透過司法刑罰和身心治療、輔導教育可以讓性騷擾加害人可以控制行為,避免下個被害人再度受害。

 

今日「全國婦女團體高峰論壇」有來自全國40多個婦女與性別團體的代表和專家參與,更在中午時段邀請前副總統呂秀蓮前來致詞,以婦運先行者角色,了解目前地方婦女團體在各縣市運作概況。此外,除了以「#MeToo 浪潮與台灣婦運」為主題論壇外,也有多個平行論壇討論臺灣婦女權益和性別平等議題最新發展,包括最近醞釀合法化的代理孕母爭議、長照社區化現況、婦女二度就業與友善職場、多元族群與弱勢家庭等。

 


記者會.png